重庆史谭-邓少琴
为城市存史,为市民立言,为后代续传统,为国史添篇章。

邓少琴

2021-03-21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image (8)

邓少琴(1897—1990),江津白沙镇几子场人,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四月初八生。原名作楷,字绍勤,中年后以字之谐音改为少琴,以字行。斋室名“天风阁”。青年时曾供职于重庆强国报社、新蜀报社、重庆联合中学、省立第二女子师范、江津中学等。抗战期间,杨家骆领导的“中国学典馆”迁渝,邓少琴、杨家骆二人共创北泉图书馆、博物馆。其主要研究着重于川康地理、川江航运、巴蜀文化、四川金石、重庆地方史等方面。在巴蜀史研究、西南史地研究、少数民族史研究、四川河道研究等方面,他是公认的名家。是巴蜀史学家,重庆地区现代文博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是我国老一辈考古、文博、历史和民族学专家。

邓先生早年丧父,家境贫寒,由祖父抚育成人。17岁于聚奎小学毕业,19岁时与吴芳吉同赴上海谋生,在沪逗留一年,与芳吉买舟西归,越三月始抵白沙,后入重庆,在《强国报》、《新蜀报》任职。此后,邓先生又先后在重庆联合中学、省立第二女子师范、江津中学等校教授国文。1936年应卢作孚之邀参加重庆北碚区建设,任北温泉公园主任,同时参与筹建中国西部博物馆。1937年受聘任西康省通志馆编纂,在西康地区作民族史调查。1943年任四川大学版本整理委员会主任和历史系教授,讲授川康史地、四川历史和西南民族史等课程。1949年后,受聘为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1951年,邓先生放弃了他在四川大学的优厚待遇,离开了他生活8年之久的成都,到重庆与徐中舒、冯汉骥等共同筹建西南博物院(重庆市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前身),任博物院秘书,主持日常工作。

邓先生在博物馆工作期间,他非常重视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先后参与宝成铁路、成渝铁路沿线的考古调查发掘。并在院藏文物的征集、鉴选、入藏、编目上,以及重庆红岩村,歌乐山烈士陵园的建馆筹备工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1952年秋,他前往贵阳惠水、安顺等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征集了大量的西南少数民族文物,并将收集的史料研究撰文《贵州文物调查报告》、《贵州高摆旁瑶族访问记》等。翌年再出川赴滇征集云南少数民族文物,这些珍贵文物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重庆市博物馆),对我们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物奠定了基础。

西南博物院(重庆市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前身)建院不久,邓少琴先生得知原巴县档案因避日机空袭,将一批档案存放于重庆土桥一农户家中,因条件简陋,档案已在霉变、虫蛀。邓少琴先生立刻派人前往将其全部运回,组织人力按年代前后整理编目。这批档案上起乾隆二十三年,下至抗战前夕,有七卡车之多。这批珍贵的重庆地方史料,整理完后全部移交给了新成立的四川省档案馆。

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西南博物院改为重庆市博物馆,徐中舒、冯汉骥先生调回川大,邓少琴先生遂为重庆市博物馆业务副馆长。开始研究馆藏文物四川汉代画像砖,并编写《重庆市博物馆馆藏画像砖选集》一书。1956年,该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四川汉代画像砖图文并茂的第一本出版物。从 20世纪50年代初起,邓少琴先生即开始对四川南广河流域等地的悬棺葬进行实地调研,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1973年,邓先生为进行巴蜀地区悬棺葬与百越地区悬棺葬的比较研究,在他77岁高龄时还自费前往浙江临海和福建武夷山一带进行考古调查,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撰成《武夷岩棺葬调查》《百越悬棺葬和百濮幽崖葬》《谈西南的岩棺葬制》以及《四川珙县崖棺葬调查记》等论著。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对百越地区悬棺葬课题的首次实地考查,又是自费进行,此举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四川境内出土了大量巴蜀文物,邓少琴先生不辞辛劳,认真研究。经对巴县冬笋坝,昭化宝轮院两地巴蜀墓葬群的研究,遂得出冬笋坝就是巴人“立市于电亭北岸”的新市里,昭化为古之葭萌,即“苴候”封地之所在的结沦。另外,他还提出巴人有特殊文化、巴蜀符号与东巴文字有相似之处等观点。1972年,涪陵小田溪巴“王”墓出土青铜编钟一套,邓少琴先生亲临现场指导发掘,后撰《涪陵新出的巴族铜器和错金编钟》一文发表于《文物》(1974·12),论述了巴人的历史文化及其工艺术水平,证明了史书上关于巴人“先王陵墓多在枳”的记载是不误的。邓少琴先生关于巴蜀历史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专著《巴蜀史迹探索》和《巴蜀史稿》中。《巴蜀史迹探索》曾获1984年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邓少琴先生也非常重视重庆地方史的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就编写过《重庆简史》教材。在85岁高龄时还主编了《重庆简史与沿革》一书。1982年,他将三十年代陆续在《星槎》、《西南实业通讯》上刊的《川江航运史》重新整理,交付出版,改名为《近代川江航运简史》。翌年,他将数十年间搜集的川江水系航运史料,捐献给四川省交通厅交通志编委会,由邓少琴先生为主编,将这批史料编纂为《四川省内河航运史志资料》两册,共80多万字。

1984年以后,邓少琴先生年事已高,仍任重庆市博物馆学术顾问。他长期患前列腺炎症,多次住院治疗,依然手不释卷,著述不断,30万字的《巴蜀史稿》就是1983年住院期间完成的。1986年,馆里按排我到邓少琴先生家里工作,帮他整理一些资料,当我第一次到他家里时,非常惊呀,已是89岁高龄的邓先生仅然还坐在简陋的书桌上,翻阅史料。他的居室在重庆市博物馆的宿舍楼里,为三室一小厅,房间除了简补的家居外,几呼都是堆满了书。他一生淡泊简樸,对人和蔼可亲。我在他身边工作的近一年时间里,已是高龄的邓少琴先生虽然行动非常不便,但生活很有规律,每天坚持很早起床,整理他未完成的史料,对每一位来访者都是热情接待,常有他的学生来请教,邓先生都会认真的作出解答,毫无保留的将一些他亲自调查和收集的史料交给他们,并嘱咐他们认真研究。

1989年底邓先生在病重期间,曾再三嘱咐家属“丧事从简”,又多次期望馆内同事对“未做完的事继续地做”。 1990年1月16日,邓少琴先生以93岁高龄与世长辞,葬于江津聚奎中学黑石山松林中,与他挚友吴芳吉、张采芹墓相毗鄰。  

邓先生一生不求名利,生活简补,尊师爱友,提携後進,爱憎分明。对历史文物、民族源流、民俗风情、巴蜀历史及地方史的研究等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毕生的精力。其主要著述有《益教汉隶集录》《重庆市博物馆藏画像砖选集》《巴蜀史迹探索》《巴蜀史稿》《近代川江航运简史》等。主要论文有《西康木雅乡吴王甲尔布考》《谈西南的岩棺葬制》《涪陵新出土的巴族铜器和错金编钟》等。手稿有《西南历史地图集》《西南交通史》《北泉金石文徵》《天风阁诗稿》等。他不辞辛劳走遍了西南大地,征集了大量的西南少数民族文物,为重庆市博物馆(现重庆中国三峡物馆)馆藏西南少数民族文物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史料。在考古与文物研究以及文博事业中取得了卓越成就。(牛瑞芳)

参考资料:

1、李绍明、杨代欣《邓少琴先生传略》载《邓少琴西南民族史地论集》第1125—1133页。巴蜀书社出版发行,2001年8月第一版。

2、四川百科信息网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