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史谭- 在料峭寒冬的日子里 两研究会凝聚众志后方抗疫声援湖广
为城市存史,为市民立言,为后代续传统,为国史添篇章。

在料峭寒冬的日子里 两研究会凝聚众志后方抗疫声援湖广

2021-03-24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一、身在后方,心系武汉

2020年1月寒冬,武汉突发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全国。随之,武汉封城,湖北告急。党中央统率全国,各省市区一级响应,全国进入非常时期。举国援助武汉、湖北。武汉成了大家心心念念的牵挂。

此前,2019年12月7日,应江汉大学邀请,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一行来到武汉出席首届“武汉学”研究高峰论坛,并参观了江汉关博物馆和武汉大学。谁也没有料到,九省通衢的武汉很快就要陷入灾难之中。

遥想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举国保卫大武汉,武汉是抗日前线。彼时,重庆是战时首都,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是对日抗战的大后方。川军出川抗战,英雄辈出;川人出粮出钱,倾其所有,大后方人民诠释了“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

此时此刻,武汉再成前线,重庆又是后方。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重庆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会党支部和全体同仁,以自己的满腔情怀和如椽之笔,为夺取抗疫斗争的决定性成果贡献了一份力量。

二、湖广情浓,《重庆史》凝聚众志

2月17日,应重庆日报之约,周勇作《我们都是湖广人》文声援湖北、武汉。周勇说,我们的先人都是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到重庆来的。湖北是不少重庆人的“祖地”。今天,湖北、武汉受难,就是重庆的亲人受难。我们心急如焚,感同身受。此文经网媒《两江观察》发布,《重庆日报》《同茂大道》转发,表达了重庆学人对湖北故乡的牵挂和同命的情怀。

随之,周勇与鞠芝勤以上游新闻为平台,共同策划和制作了H5《看见•非常时刻,更见湖广情浓》,为武汉、湖北加油!并呼吁重庆历史学界同仁用真情实感,不拘形式,既表达后方对前方的支援,更记录历史学人在国难时刻的作为。由此,开启了《重庆史》公众号声援武汉、湖北的阵阵情澜。

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最为猖獗的时段,《重庆史》公众号一共推出四个版块17期64篇(首)作品,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面前,重庆历史学人的所思所想和深沉的情怀。重庆晨报的鞠之勤说,“把重庆与湖北的历史命运联系起来,给关注武汉、湖北疫情报导找到了一个非常棒、不同寻常的切入口,贯穿亲情,紧密地串连起了唇齿相依的巴山楚水。”

三、用法律制止谣言

重庆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蔡斐教授基于新闻法学的角度,在重庆日报、新华网、人民网、重报网连发《要用法治筑牢疫情防控的根基》等四篇评论。《重庆史》进行了转载。疫情蔓延,形势急迫,谣言四起。蔡斐说:越是困难时期,越要注意用法律手段维护正义,充分发挥法律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蔡斐栖身新闻学与历史学,是西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其著作《重庆近代新闻史》获得新闻学一等奖,具有历史、新闻和法学的多重修为。

四、三首新歌,赞美一线英雄

艺术具有记录历史,抚慰心灵的作用。重庆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张礼慧联合重庆等地的音乐家,根据武汉抗疫一线危险的工作环境,连续创作了两首反映白衣执甲,英勇抗疫的歌曲《难忘你的那张脸》《一缕长发》,记住这一历史的时刻;副教授吴婧瑀联手福建、辽宁、甘肃四省艺术家,通过网络联系、合作、创制推出了新抒情女高音歌曲《亲你》,由她本人演唱,赞美冲在一线的当代中国年轻医者的美好心灵、大爱襟怀和可喜形象。

他们都是研究抗战大后方音乐历史的学者和艺术家。张礼慧说,音乐最能及时反映社会重大事件,表达情感,安慰人心。重大历史时刻,我们音乐人不能缺位。吴婧瑀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公派留俄双博士(歌剧史理论,声乐表演) ,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的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后。“历史的重任一定会落在青年人身上,我们应该有所行动。”吴婧瑀说,“那怕是给武汉带去一滴水珠,让人滋润感怀,我觉得是最有意义的。”

五、重庆诗人,大放异彩

重庆是诗歌的城市,古往今来,诗歌不乏为观察这座城市脉动的风标。在新冠病毒肺炎大疫情面前,重庆的新老诗人纷纷用诗歌的形式,或近体韵律诗,或新诗形式,用精练的文字,饱满的激情,宽广的视野,悲悯的情怀,深情的咏唱。或激奋、或祈祷、或内省、或缅怀,其情细腻,字字紧密;其情绵长,句句緾绕。为湖北、武汉城市人民的牺牲和付出怜悯同情,并致以深切哀悼;为数万白衣执甲的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为钟南山、李兰娟、解放军军医,驰援武汉的各地医务人员的义无反顾而击节称颂;在这场战疫中,我们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道德理念和伦理精神有更深层的体悟和认识。

在这些诗歌作者中,有我会的学术委员王川平、秦士由、周庆龙、朱高建,同仁李永明、熊少华、肖霞以及重庆职教社组织的同志们。“自疫情以来,自己继续了写诗的习惯。在重大事件和节点,凡能触碰到我心底的,让我心里‘咯噔’的,都要用诗句记录,这是我的表达方式。由此形成了包括‘写给浸在消毒液里的世界诗歌日’在内的《庚子杂记――以诗的名义》50余首。这可以看作是我对疫情的历史记录。”王川平说,“作为一个历史学人,我有义务记录下世界的变化,既是对自己,也是给世界的交待。”朱高建说:“将重大事件与诗歌结合,诗歌就更具有时代性。在这次疫情防控狙击战中,我写了《我在重庆,随时待命》《你们是春天的名字》等二十余首诗与歌,礼赞勇敢的逆行者,讴歌中国精神。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对英雄的一份真挚情感,并记录这个伟大时代的光影。”周庆龙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78级,虽然弃文从工,办起了自己的企业,但仍然关心学术研究,笔耕不辍,用精细的文字,寄托对武汉疫情的情丝,表达对生命的深思。如果说,王川平、周庆龙和朱高建他们是用新诗的形式,而秦士由、李永明和熊少华他们则是用近体格律诗,既遵循文化传统,又寓以时代新意。

在创作这些作品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由重庆中华职教社组织本系统创作了200余篇诗歌、散文等。在此基础上,组织者选择了10篇在《重庆史》上刊登。重庆市委统战部部务会成员、二级巡视员林勇说,“中华职教社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总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这次疫情中,重庆中华职教社系统的同志们动真情,走笔端,为国家民族护佑,表达自己心声。职教社为重庆统战系统带了一个好头!”

在这些作者中,有20世纪80年代名盛一时的诗人,也有近年来崭露头角的新秀,也有普通的会员、同仁。他们的歌咏、演讲和书写,给我们心灵以撞击和共鸣;这些诗句,让人们记住,重庆人用温暖而执着的语言,用悲悯而坚毅的情怀,记录下祖国的危难历史时刻。

六、迎接抗疫英雄凯旋归来

冬去春来,等到了春天的“花开时节”。抗疫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重庆援助湖北孝感的医务工作者要凯旋归来。重庆医者临危受命,驰援孝感。他们决然担当起救人救命的崇高责任,义无反顾,竭尽全力,用高超的医术,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胜利完成了工作任务,陆续凯旋。3月28日上午,重庆支援孝感市的最后一批队员143名,撤离孝感市,经武汉天河机场,乘坐专机,于当天下午二时许飞抵重庆江北机场。

去时天寒地冻,归来春暖花开。孝感人民以最高礼遇,倾城出动,夹道十里,送别重庆英雄凯旋。《重庆史》专访了全程参与支援湖北孝感的重庆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黄坦。当天,《重庆史》公众号以《花开时节湖广情——孝感市民夹道十里倾城相送重庆英雄》为题,发表一组孝感人民送别重庆英雄盛大场面的照片,转载《孝感日报》发表的诗《终于看见你的脸》及视频。

七、坚守岗位,做好学术研究工作

从3月11-14日,《重庆日报》《重庆史》公众号发表了一组文章,研究《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报告》及其历史。周勇认为,这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重庆历史学人的使命。“中国革命波澜壮阔,泥沙俱下,研究重庆早期共产主义思潮及其发展轨迹,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革命和中共党史发生发展的艰辛历程。”“从这个意义讲,每一个重庆的共产党员都应该纪念这个日子。”

3月31日,《重庆史》发表了杨闇公烈士家乡原潼南人大副主任龙永久和周勇会长的文章。时光荏苒,真义却在!周勇说:“如何接续革命传统,发掘革命资源,与时代结合,助推社会进步。这是永远没有答完的考题。”

身处后方的重庆学者也没闲着,大力推动与湖北有关的研究项目的实施:声援处于病毒围困中的武汉学者,保存好抗疫时期未来研究城市历史的珍贵史料;加快撰写《湖广填川重庆人》的进度,今年就要出版;抓紧与被隔离在武汉大学的博士生商讨清末中英宜昌谈判与中日马关谈判的著作,也是今年的任务。

“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生命垂问,也是一个哲学思考。4月4日是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创始人周永林先生百年诞辰之日。《重庆日报》发表的周勇纪念长文《庚子清明忆》。《重庆史》转载了这篇文章,以缅怀这位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的创始人,重庆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事业的开拓者。周勇说:“重庆的历史研究任重道远,清楚我们的来路,更觉我们身上的担子重大。历史是一面镜子,更是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入望青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