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华 刘洪彪|红岩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共性与特点探析(一):继承与发展:延安精神与红岩精神
延安精神和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不同区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既有共性也各具特色。

杜俊华 刘洪彪|红岩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共性与特点探析(一):继承与发展:延安精神与红岩精神

2021-12-31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延安精神和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不同区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既有共性也各具特色。学界分别对两种精神进行了关注,有一些成果发表,但是对比研究两种精神的成果很少①,本文拟对之进行分析。

一、继承与发展:延安精神与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和延安精神都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都是中共领导人联系根据地和国统区的实际培育的革命精神。当时作为战斗在国统区的周恩来等人,也在重庆实践延安精神,并联系重庆实际培育了红岩精神,两种精神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当然,它们在斗争对象、斗争任务、产生的客观场域等方面的不同。

首先,红岩精神和延安精神都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理论的体现。《共产党宣言》强调:“……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

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抗战时期,周恩来等人受党中央的派遣来到重庆,带来了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团结了大后方的大多数群众。因此,红岩精神是党在政治上成熟的表现,又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

其次,浓郁的地方革命传统和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两种革命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在浓郁的革命传统方面,延安精神的产生地陕甘宁边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陕北人民就在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下,建立和保持了十年内战时期中国的最后一块革命根据地,在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中,表现出了密切联系群众、实事求是、善于创造和不畏强暴、不怕牺

牲、英勇不屈的精神,这些成为了延安精神得以形成的深厚基础。而红岩精神的产生地重庆也早在辛亥革命期间,涌现出了坚贞不屈的“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饶国梁等革命志士。大革命时期的杨闇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李鸣呵、傅烈、刘愿庵、赵世炎等人面对敌人屠刀表现出大义凛然的革命气概、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矢志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2](P56-57)。这是红岩精神形成的基础。这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主要表现在: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革命的首创精神等。

其三,红岩精神对延安精神有其联系国统区实际的新发展。延安精神产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在当时的延安,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放手在根据地发动群众,不断发展进步势力,壮大抗日的力量,防止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反共摩擦”。针对这种斗争形势,以毛泽东、朱德等为人联系敌后抗日斗争的实际,培育了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则是在抗战岁月里,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其领导下的地下党组织,在国统区复杂艰险的历史环境中,在推进抗战和实现和平民主的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产生在陪都重庆,是中

统、军统特务秘密逮捕和暗杀革命者的地方,无坚定的理想信念、浩然的革命正气是绝难做到的。

其四,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红岩精神对延安精神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联系实际的发展。作为延安精神主要宣传载体的《解放日报》和作为红岩精神主要载体的《新华日报》两者之间表现得比较突出。面向国统区的《新华日报》与立足抗日民族根据地的《解放日报》在具体操作上有着重大的差别。《新华日报》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注意把党性与人民性、阶级性与民主性的统一,体现了鲜明的思想性、灵活的策略性和高超的艺术性的有机结合。而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报纸的主要任务是要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3]。

注释:

①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周勇:《红岩精神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课题组编著:《论延安精神》,2008年4月高等教育出版社;黄宏:《延安精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黄宏:《红岩精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以上成果分别对红岩精神和延安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文化渊源与理论来源、特色、历史地位与理论价值进行了研究。相对而言,学者们从宏观的角度把两大革命精神进行对比研究的成果较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重庆市干部教育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红岩精神读本[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