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中的嬗变: 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一)重庆 “愈炸愈奋”国际形象的树立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会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

抗争中的嬗变: 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一)重庆 “愈炸愈奋”国际形象的树立

2022-01-24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战时首都的重庆,遭受到日军残酷的无差别战略轰炸。由于中国的抗战及重庆战时首都的独特地位,日军对重庆的无差别战略轰炸,不仅引起在华西方人士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远东各国,尤其是中、日、美三国军事战略的演变。同时,重庆在反轰炸斗争中的英勇行为,一方面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日本既定军事战略目标的实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美远东战略的调整和远东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重庆大轰炸; 国际影响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会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以大规模轰炸后方区域而非仅仅军事设施为目标的 “无差别”战略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战略打击方法,以摧毁军事经济实力、瓦解作战意志为目的。抗战时期日军对重庆的大规模轰炸,即属此类。在长达六年的时间内,重庆遭受到残酷的非人道的战略轰炸,其损害之深,可与南京大屠杀、731 部队的细菌战等血腥暴行相比拟。在付出巨大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重庆英勇无畏的反轰炸斗争亦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于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侧重于从日军侵华暴行的视角进行系统研究,而对其 “政略、战略轰炸”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造成的影响则少有涉及。鉴于中国抗战及重庆战时首都的独特地位,日军对重庆的战略轰炸无疑是当时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焦点事件,梳理和探讨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 “愈炸愈奋”国际形象的树立

自 1938 年始,日军开启了对重庆的狂轰滥炸,面对日军的肆虐,重庆民众展开了英勇的反轰炸斗争。在付出惨重的生命财产代价之际,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依旧巍然挺立,不仅保持了抗战精神堡垒的作用,而且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同情,扩大了重庆和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树立起坚韧不拔、愈炸愈奋的形象。

1939 年 “五·三”、“五·四”大轰炸后,英国 《泰晤士报》发表题为 《重庆之屠杀》的社论: “日机向重庆人口最密集的住宅区投弹,死者几乎全为平民。而死者之中,大部分是焚烧而毙命。如此大规模之屠杀,实为前此所仅见”。塔斯社驻渝特派员将日军轰炸重庆之消息电传回国后,各报即一致予以刊登,苏联民众对日机之暴行,无不表示愤慨。国际反侵略运动各国分会纷纷谴责日机对重庆人民的滥炸,宣传重庆军民的反轰炸斗争。

1939年8月,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访问重庆,这是抗战爆发以来首次来华访问的外国政党首脑,也是重庆国际影响扩大的象征。访问期间,尼赫鲁曾亲身经历 5 次日机的轰炸,在与蒋介石会谈之时,亦因日机的反复轰炸,会谈被迫三度中断。尼赫鲁亲眼目睹了重庆遭受日机轰炸的惨境,感受到重庆军民于大轰炸后自强不息、坚持抗战的精神,在对日机野蛮残酷轰炸表示愤慨的同时,也对英勇的重庆人民表现出无限的敬佩。

重庆军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获得了国际舆论的一致好评。英国 《泰晤士报》记者由重庆回国后撰文赞誉重庆防空设备为世界第一: “警报发出后,除中国飞将军、高射炮队、防护团体等各就岗位,执行歼灭敌机或减少损害的神圣任务外,市民扶老携幼,鱼贯入洞,仿佛欧美上工厂的情景,解除警报后,鱼贯而出,仿佛下工厂的情景。”英国 《泰晤士报》针对日机狂炸重庆发表 《中国英勇抗战,已蔚为强国,将负恢复远东繁荣重任》的评论。指出 “日本飞机最近狂炸重庆,对于战局方面,实无丝毫影响。中国人民过去曾倍尝痛苦且于忍耐力持久力方面,更具悠久之传统,绝不因任何形式之胁迫而放弃其抗战建国之目的。目前全世界任何地域,对于最后胜利信念之坚,恐无出中国之右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也曾写道他对日机轰炸重庆的观感, “日本已经作了好几十次的空袭,投下了好几万磅有高度爆炸力的炸弹和燃烧弹,但它不能毁灭这个首都的精神,那已经是很明白的事情了”。“轰炸在中国人的脑子里唤醒一种重建中国的决心,比敌人能够毁灭的还要快”。白修德也有同样的认识,“使重庆成为伟大,而把各种各样参差不齐的男女融合成为一个社会的是大轰炸”。

1941 年 11 月,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表演讲,对重庆人民的反轰炸斗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儿的断瓦残垣,我们无庸掩饰,不过重庆人和英国人一样,满不在乎,炸毁的地方,他们已大半的从 ( 重) 新建设起来了。实在说,对于他们的断瓦残垣,我们感到骄傲,因为它们是为争取自由而付出的代价,同时它的存在也象征我们愿意付此代价的符号。实在谈起来,在重庆若是住在一间完整的屋子,几乎是一种极坏的享受,这里对于像完整的屋子等等并不重视,这些差得太远,这里所重视的以及中国人民所具有的显明的美点,是勇敢的心和不能破碎的精神。并不是所有远东的炸弹足以挫折中国人民的精神……他们和英国人民一样,以不可动摇的坚毅和永久的愉快来接受这些炸弹,每个炸弹带来的爆炸、死亡、毁坏和废墟,看起来使他们的团结越密切,使他们一贯到底的决心越坚固。”1942 年 6 月 15 日,英国驻华大使薛穆爵士对英国民众发表广播演说,盛赞重庆的伟大: “自日本开始进侵中国,迄今已有五载……中国仍屹立不移,足以象征中国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决心之重庆,乃成为全世界各地家喻户晓之一名词。为各自由民族而言,重庆乃联合国家所有振奋之精神之象征; 为独裁者而言,重庆乃若干民众甘冒危险忍受痛苦不接受侵略之束缚之象征……例如余可提及日机故意轰炸各大学,然此等轰炸并未达到其预想之效果,中国学生于临时之大学,继续攻读不辍。吾人于亲眼获睹此等艰苦之余,实感无限欣慰。此乃中国前途最佳保证。重庆之民气仍极高涨,斜枕于扬子江上的重庆城,到处断垣残壁,然附近山丘与河流,均经开发,市民亦孜孜不倦,使一切生活照常进行。在空袭警报网及防空洞方面,重庆直可与世界上任何城市比较而无愧色,重庆之应成为世界理想中之一项事物,实无足异。”罗斯福总统也曾致书重庆市民,对重庆市民在反轰炸斗争中的坚毅精神给予了高度赞颂: “远在世界一般人士了解空袭恐怖之前,贵市人民迭次在猛烈空中轰炸之下,坚毅镇定,屹立不挠。此种光荣之态度,足证坚强拥护自由的人民之精神,绝非暴力主义所能损害于毫末。君等拥护自由之忠诚,将使后代人民衷心感谢而永垂不朽也。”

无论是普通的记者,还是驻华外交官,乃至外国元首,他们都对重庆人民英勇的反轰炸斗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从上述这些国际舆论和国际友人的言论中不难看出,重庆人民在日军残暴轰炸中的顽强斗争,为重庆暨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形象,从而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

作者:潘洵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