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动力燃料问题再研究———以桐油车研制为中心的考察③|“执戈卫国之战士”:桐油车在战时国防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及地位

抗战时期中国动力燃料问题再研究———以桐油车研制为中心的考察③|“执戈卫国之战士”:桐油车在战时国防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及地位

2022-09-19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摘要: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是个贫油国家,汽油的需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动力燃料问题立即凸显出来。国民政府在采取外国进口、发掘新油矿、制造汽油替代品等措施保障汽油供给的同时,也转换解决路径制造新型汽车以适应中国现有的普通油料。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积极响应国民政府号召,在德制柴油汽车的基础上,着手研制桐油车、桐油引擎及其零部件。1940年2月,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研制桐油引擎成功,同年11月起开始批量生产桐油车。桐油车、桐油引擎及其零部件供给国民政府军政部交通司各战区交通处、财政部、盐务总局、资委会、运务处、重庆市公共汽车管理处等军事交通机关使用。不可否认,在原料匮乏、借贷经营等因素影响下,桐油车在战时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甚至远无法与使用酒精的汽车相比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桐油车研制及使用,一改之前一直强调的“燃料—汽车”思路为“汽车—燃料”路径,既在前方国防抗战及后方交通运输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能源与战争之间关系的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议题,颇值得深究。现代战争是发动机的战争,因此也就是汽油的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汽油供给极度匮乏,动力燃料问题极为突出,严重影响前方国防抗战及后方交通运输的顺利进行。关于战时中国动力燃料问题,以往学界已有较多论述,其主要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借助国外援助解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易货借款、滇缅公路等方面;(2)借助石油国产化路径解决,主要涉及资源委员会研究、甘肃玉门石油开采及战时汽油问题研究;(3)借助生产动力酒精、裂炼桐油、煤油等石油替代品来解决,主要侧重于以后方酒精业为主的战时替代性燃料研究方面。然而,为国内外学界所忽视的是战时中国曾努力研制新动力汽车,试图改变燃料适用汽车的传统思路,创制汽车适用燃料的新研发路径,其中,桐油车就是其代表车型之一,该车使用的动力燃料既非传统燃料石油,亦非新近兴起的酒精等替代品燃料,而是直接使用普通植物油料———桐油。

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试制汽车,不过,遗憾的是各地制造汽车活动均以制造几个样车而告终,而真正开启中国汽车制造业新时代的是1936年成立的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由该公司研制的桐油车,从1940年起开始批量生产,尽管产量有限,但是它既在战时公路交通运输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学界对于国民政府以研制新型汽车以解决抗战动力燃料问题,尚未有专门研究①。有鉴于此,本文利用重庆市档案馆未刊档案及相关期刊文献资料,以桐油车研制为中心,再考察中国战时动力燃料问题,希冀有助推动汽车工业兴起、液体燃料问题、桐油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执戈卫国之战士”:桐油车在战时国防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及地位

战时,中国向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易货借款,所借款项多用于购买兵工、交通器材以及动力油料等。桐油车研制成功,并经过多次试车,其性价比较其他动力燃料汽车为优。这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里程碑事件,而且它在战时倚重于公路交通运输的背景下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1941年,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综合报告桐油汽车各项优点,共计20项。部分优点极具说服力。如桐油产量丰富一项,“按近来海关之汽油入口统计,每年总额为3000万至4000万加仑,复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全国桐油产量之估计,每年确占200万市担以上,约为3000万加仑之谱,若就汽油汽车与桶油汽车行使里程及消耗油量计,则3000万加仑之桐油实等于5000万加仑之汽油,应较每年汽油进口数量总额为多,故足敷我全国公私大小汽车之应用而有余”。再如桐油价廉一项,“若以100公里之同距离之行车油料费用计算,则桐油汽车为26.5元,汽油则为375元,柴油220元,植物油为168元,酒精为516元,木炭为90元,白煤为40元。由此而论,可知桐油汽车在一般771汽车中,实可称为价廉物美者也。” “愿国人尽力提倡我特有之唯一国宝———桐油汽车———以达到自给自足之目的焉。” “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制造之桐油汽车发动机,无须将桐油经过精制、提炼、裂化等等麻烦手续,系直接使用纯粹生桐油作为燃料,而消耗数量尚比较汽油能节省一半之多,如同为载重三吨之车辆,汽油者每加仑汽油仅可行10公里,桐油者每加仑桐油可行20公里。”

1941年7月19日,桐油汽车(车身除外),包括32*6十层车胎6只,备用轮胎1只,在香港的售价共计为2500美元(折合法币4万余元);桐油引擎全部计1187.5美元,而在昆明市场上的道奇、福特汽车则需要7万多余元法币,桐油汽车几乎比其便宜一半。1941年7月28日,国民政府交通部路政司司长杨承训致函祝贺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称“贵公司抗战以来埋头苦干柴油及桐油引擎制造,均告成功,各种配件亦能自制,挽回国家利益,增强后方运输,厥功至伟,无任欣佩,专复申谢,并祝贵公司技术及营业日进无疆。”9月19日,《中华汽车周刊》(由中国汽车制造公司于1941年8月25日创刊,为战时中国研究公路运输效率及汽车驾驶学术之唯一刊物)刊登题为“桐油汽车发动机制造成功———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空前之贡献”广告,欢迎各界采购,称“桐油发动机经数载之试验现已完全制造成功,自问世以来,经由贸易委员会、中央工业试验所及川康盐务局等各机关派员试车,均认为成绩优异,为抗战中最大之贡献,从此汽车燃料可以完全自给,无虞断绝,节省外汇,增高抗战力量。”

战时后方主要依靠公路运输,货车进口数量大增。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奉命筹设,专门制造汽车及其零部件,为国内唯一制造汽车的国防交通工业。“凡军事交通机关,如军政部交通司各战区交通处、财政部、盐务总局、资委会、运务处、本市(重庆)公共汽车管理处等皆由中国汽车制造公司供应其所需器材。太平洋战后,外航中断,本公司之出品,尤感供不应求。”

桐油汽车及桐油引擎主要面向军工、政府部门及企业公司销售。1941年8月,中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办事处(学田湾25号)应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三厂要求,做了一个报价表:3部“55”式四气缸55h.p.桐油汽车发动机及其应用附件(上件可于签约付完后两个月在香港交货),单价为1400美元;3部30kva220volt单向交流发电机连电表石板底座在内(上件可于签约付完后两个半月在桂林交货),单价为法币40000元。1941年11月,西南公路运输局保山下关一带兵工物资亟待抢运,该局车辆虽多,但汽油、酒精均感困难,该局陈地公局长商请张世纲总经理租用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昆明零件库桐油车参与抢运物资,张世纲委托昆明办事处陈金祥主任与兵工署接洽。1942年6月,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根据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运输统制局的商定办法,拨付12辆桐油车供该局使用。1944年3月14日,经济部工矿调整处预订桐油引擎发电机设备一套,订货4个月后交货,先付货款80%,交货后付清余款。同年4月8日,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华西分厂致函,称“工矿调整处订机委员会订购本厂桐油引擎发电设备(不连发电机)15套,每套定价72万元整”。8月19日,重庆缆车公司致函经济部工矿调整处材料库,购买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出品之55至56匹狄(火)塞桐油引擎一副。1945年2月23日,经济部生产局工矿调整处材料库向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定制桐油车配件一批,总价8313500元。

归纳言之,战时桐油车的使用,既缓解了动力燃料匮乏的压力,又弥补汽车进口的不足,时称其在国防交通运输上的作用“不亚于执戈武士”。“若一律改用桐油汽车,燃料不需外来,即可就地购用,无运输之烦,国内所余桐油,仍可用桐油汽车运至国外销售,换取外汇,以之专购军火原料,复可用原车运输而入,则抗战之收获,当不止此。故我桐油汽车之发明,适在我神圣抗战之大时代中,而得于役于斯盛,其功绩当不亚于执戈卫国之战士也”。1943年10月,国民政府经济部在汇编“抗战六年来我国工业技术之进步”资料时亦肯定“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制造桐油汽车,以八百个大气压力,压桐油入燃烧室燃烧,成绩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