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与后方特产行业发展——基于川东桐油业的考察⑤抗日战争与特产行业发展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后方社会的各种有限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集中服务于对日战争,战时总动员体制给后方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变化。

抗日战争与后方特产行业发展——基于川东桐油业的考察⑤抗日战争与特产行业发展

2022-07-08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内容:提要厚植抗战经济力,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总动员的最大目标。后方特产行业—桐油业是战时重要的资源型行业,桐油为重要的外销物品,是重要外汇资源之一,倍受政府及社会重视。在战争对资源的渴求下,资源型行业桐油业的经营方式、融资方式、组织形式、产制技术、运输路线等方面均发生较大变化:经营方式由自在经营转变到国家垄断经营;融资方式从“战前以自有资本为主的业内融资”过渡到“战时以银行借贷为主的金融融通”;组织形式由传统字号发展到企业集团;运输路线由渝万一汉申一纽约、伦敦发展,蒙自一纽约、伦敦;产制技术出现了旧式木榨、改良榨机与机器冶炼多重生产方式并存。抗日战争的影响渗透到后方特产行业发展的内在肌理之中,使战争、资源、行业三者之间呈现出紧密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川东地区桐油业融资活动转型发展业务变迁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后方社会的各种有限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集中服务于对日战争,战时总动员体制给后方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变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一般舆论认为“经济抗战”与“军事抗战”一样重要,因为现代化的战争不仅是人力的搏斗,也是物力的竞赛。1939年5月,孔祥熙在“全国生产会议开幕词”中明确指出:“盖抗战工作,所需于物力的供应,至为浩繁,而最后胜败的关键,尤视经济物质之能否长期支持。”蒋介石亦多次讲道:“现代战争为国与国间人力、物力、财力总和之决赛,其经济物质能为持久之供给者,即能得最后之胜利。”开发矿产、改良农业、发展工业、振兴商业、调整出口贸易等均是“经济总动员”的重要内容。后方特产行业,不仅满足军民日常所需,而且是易货借款的重要战略物资。比如桐油,作为干燥性植物油,刷成薄膜,坚硬平滑,干燥迅速,富于弹性、粘性,且具抵抗冷、热、潮湿、酸碱之功效,在近代工业上的用途极其广泛。“桐油在这抗战期间,真实我们中国唯一救国的宝贝,而我们所植的油桐,似乎每一株桐树,要抵过一枝〔支〕机关枪,一个桐果要抵过一个手榴弹,一粒桐籽,要抵过一颗子弹,令人不可轻视,那么我们国内桐树愈多,则抗战力量愈强,愈能持久抗战,获得最后胜利”。战时后方桐油业研究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学界对其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从桐油贸易角度,分析川省桐油区域市场整合、运输路线变动及其影响;其二,从桐油借款角度,分析战时“易货借款”的得失问题;其三,从桐油统制角度,分析战时对外贸易及国营公司问题。显然,以上研究的重点在于市场整合、易货借款及国营问题,并非在行业自身发展问题上。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战争一资源一行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人手,在肯定特产行业对厚植抗战经济力重要作用的同时,分析川东桐油业融资模式、技术手段、发展路径等方面的战时演变情况,揭示抗日战争对后方特产行业发展的影响。

抗日战争与特产行业发展

为了持久抗战,国民政府需要整合、控制、调配有限资源,厚植抗战经济力。管理对外贸易为其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以往对外贸易,因公私资力均较薄弱,并兼受条约拘束,无从采取主动,更无从实施管理,以致贸易实权落于外商之手,生产购运销售无不受其无形支配。抗战以来,国民政府为把握货物,调节供求,以充实作战力量起见,首先颁布《增进生产调整贸易办法大纲》并设立贸易专管机构,制定相关法令,乃立对外贸易政策初基。之后关于贸易之种种设施大率根据大纲所定方针随时体察环境以作适当措置而逐渐加强其体系,扩大其范围,其步骤大致由调整而管理,再由管理而建立国营事宜。国民政府为保障对英美苏等国易货偿债起见,率先将茶叶、桐油、猪鬃、生丝、羊毛、矿产品等六类货物实行统购统销,其目的在集中收购,如期交货,以维持对外债信,供应盟国资源,购进军用必须战略物资。1940年,财政部贸委会在《抗战期间贸易委员会垄断商业贸易的工作概况》中指出,“全面抗战开始,政府深知我国欲将持久制胜,势非控制资源,管理贸易,不足以巩固财政金融基础,而供应长期抗战之要需”。战时,贸委会及其所辖公司,在国内各地收购桐油约1.7亿公斤,茶叶1000万公斤,猪鬈约450万公斤,生丝约250万公斤,羊毛约2300万公斤,驼毛约120万公斤,皮毛约583万余张,食用药材、肠衣、苎麻、五倍子等杂货140万公斤,一面对外易货,一面办理商销,其用于各国易货偿价者,所值在6000万美金以上,凡国际债信所关,均无延误;商销方面,以外销为主,间亦顾及国内军需民用,以一部分供给内销,以符合把握物资、充实作战力量之主旨。

为保障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国民政府有必要统制行业发展,改变其自在经营方式,将其纳入国家垄断经营轨道,也即纳人战时经济体制范畴之内。于是,实施行业统制政策,筹建国(省)营公司,扶助行业增产,甚至开展行业调查、研究等举措,均是题中之义。在经营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行业内部交易环节趋于简化,传统行商日渐没落,一批企业公司,如复兴商业公司、富华贸易公司、中国茶业联营公司等专事出口的国营公司,川康兴业公司、中国联合制糖公司、四川桐油公司、四川丝业公司等商办性质较强的新从业者,应运而生,并出现了传统技术、改良技术与新机器技术多重生产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发展现象,战争的影响已经渗透行业发展的内在肌理之中。

另外,在战争环境下,后方特产行业出现了一个极其显著的经济现象,即行业融资金融化现象。战时,东部金融资本西迁,拓宽了行业融资渠道,后方特产行业的融资方式也因之而大别于战前。战时,其融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近代银行业展开,该行业能够正常运转,均有赖于近代银行业的资金支持。不过,我们要综合、全面、动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桐油业而言,一方面,可以肯定战时桐油业与近代银行业发生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桐油贸易的顺利进行多赖于近代银行业的资金通融;另一方面,战时桐油业危机及其发展乏力仍是不争的史实,虽然不能把战时桐油业资金匮乏归咎于近代银行业的支持不力,但我们也应看到近代银行业在桐油抵押贷款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四川省银行经济调査室在调査川省桐油贸易时,深刻地指出“观四川金融机关所营之实际业务,则呈畸形状态,多半投资证券,甚或流于投机,或与政府往还,或为同业通融,对于正当职责,几乎全未做到”,其原因在于,“1.投资产业,经营麻烦,获利有限,买卖证券等,手续简单,如善观测,每每获利无算;2.投资产业,时间甚长,每致资金呆滞,而证券买卖等,则可任意伸缩;3.产业界缺乏组织,信用薄弱,危险甚大,经营证券者,虽有危险,然可观察得之,究致损失,亦属有限,是故一般金融机关之业务,俱趋于经营证券之一途,而视投资农商产业为可畏也”。达县桐油产量战前每年约为四五万篓(1篓为140公斤),1943年约产1.2万篓上下,1943年前后,达县有中国农民、四川农工、美丰、重庆、川康平民、永利、同心、四川省行、达县县行、邮汇局等10家行局的存在,但仍极缺现款,以至于贷款子息髙达9分。

抗战时期,在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国际运输路线受阻、中东部地区工业(含手工业)遭到重创的情况下,以川、滇、齡、陕、甘等省为主的后方地区的特产行业,如桐油、井盐、制糖、蚕丝、夏布、边茶、造纸、猪鬃、木材、药材、水产、皮毛、矿产、山货等特产行业,均有显著发展,厚植了抗战经济力量。后方的井盐业担负起军民日用所需食用盐品供应的重任,制糖业成为液体燃料酒精的重要原料,桐油、蚕丝、猪鬃、边茶等业则在政府“易货贷款”争取外援政策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诸如此类,这些特产行业在战时均发挥自身的功用,服务于抗战建国大局。因此,我们在强调抗战军事力、政治力、外交力的同时,也应重视抗战经济力的厚植情况。

作者:赵国壮,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副教授